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39 姓名:陈良
矗立叁尺讲台,他教书更不忘育桃李;扎根八桂大地,他把青春献给职教事业;建设壮美广西,他将培养技艺人才作为责任与使命,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出一届又一届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题记
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陈良把培养技艺人才作为责任与使命,坚持“以智慧教书,用情感育人”的教书育人理念,用人文温度塑造学生,用学识厚度引领学生,用爱和行动为每一位职教生指引方向。他勇于创新,因材施教,在全国首创了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精心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陈良认为“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要用感恩教育从内心感化他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热情。正如他所说:“学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为学生做多少都觉得不够。”
他体会到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学生无法按时回校上课,指导学生参加全区技能大赛的指导老师也只能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赛前培训,但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因没有电脑无法操作专用软件。作为建筑装饰技能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陈良毅然克服眼前困难,和团队成员匀出3台电脑寄往梧州藤县蒙江镇等地的贫困学生家中,确保他们都能使用上电脑完成既定的培训任务,学生通过电脑屏幕也能感受到百里之外陈良老师对他们真切的关爱。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陈良特别注重学生品格培养,他认为,德行与技艺并行,是人一生的修行。周末的养老院,有他带领学生为老人洗衣、与老人唠家常的身影,让学生懂得感恩社会;建筑工地旁,有他带领学生目睹建筑工人辛苦劳作的画面,让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需要奋斗,成功背后都是汗水的历练……正是陈良的这些举动,触动着每一位同学,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明白做人做事从“立德”开始。
在他担任03级建筑装饰(1)班班主任期间,一天中午,一位家长来学校找陈良,一见面,这位家长便热泪盈眶地握住陈良的手,哽咽道:“谢谢陈老师,我儿子终于叫我一声‘爸’了。”原来,陈良所带的班级有个学生是名留守儿童,他和父母感情淡薄,从来没有叫过他们一声爸妈,他的父母一直为这件事伤心难过。有一天,他们在工地上班时,突然接到孩子打来的长途电话,听到孩子在电话的另一边对自己说:“爸妈,你们辛苦了!”那一刻,父母内心感慨万千。最后通过了解才得知,是陈良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让这名学生的内心发生了转变。
一个好的老师,除了会“教”之外,还要能完成“育”,能够在培养孩子的学业能力之外,培养他健全的人格。陈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班集体”。
技艺相传助力脱贫攻坚
陈良从事职教工作以来,怀着对壮乡民族文化艺术的满腔热情和对职业教育的执着,积极致力于技艺人才培养,为脱贫攻坚助力。
广西中职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区内老、少、边、穷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百姓们知识落后,无一技之长,种种因素造成无法摆脱贫困生活的困境。陈良却认为,老、少、边、穷落后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根源,要改变祖辈贫困的命运达到致富,归根溯源还是要有一技之长,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着的扶贫方式。每年招生季,他习惯性到这些地区采风,边采风边了解是否有因家庭贫困而弃学的初中毕业生,每当遇到这类孩子,陈良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引导他们到职校来学习专业技能,因为他始终相信,要脱贫致富,掌握技术是关键,只要做到教出一人,就实现就业一个、脱贫一户。
小李是来自广西叁江地区的少年,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一直都在接触侗族技艺,但是他无心学习,属于大多数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打算初中毕业后放弃升学。得知情况的陈良很为他感到可惜,便主动与他交朋友。陈良循循善诱,耐心地告诉他传承民族技艺的使命和意义以及发展空间,让他认识到只要努力,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陈良的感化下,小李选择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在校期间,小李出色地发挥出了他的特长优势,在一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优秀项目中获得全国一等奖。获奖的那一刻,小李激动地哭了,他说最感谢的是从没放弃过他的陈良老师,是老师毫无保留的鼓励和帮助照亮了他前进的路,是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高超的专业技能造就了今天全新的自己。
陈良用他精湛的技艺影响和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把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视为天职,深入研究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把传承广西民族技艺融入课程教育,建立学校、大师、公司、行指委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双基地、双平台、双导师,充分发挥南宁作为东盟经贸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桥头堡地缘优势,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物,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学生和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主动传承。在陈良的努力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成了广西首批民族(建筑)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2月他主持的教学成果《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把课堂搬到工地上
陈良与团队成员经过深入调研与实践,提出并实施了国内首创的“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就是将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工地”,“工地”由校内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地和校外教学工地(公司)组建而成,让学生在校内教学工地实践再到校外教学工地(公司)进行实际项目实战训练,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在“工地”边教边做边学,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直观和抽象融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陈良针对许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率先在二年级学生中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课堂搬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程项目操作技能,学生也在动手中感受到实践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该年级学生无论从期末考试成绩还是后期实习用人单位的评价,都远远比往届学生的基本功更扎实,成绩更优异。在尝到“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甜头后,陈良与教学团队正式在学校建筑专业推广,并不断改进与创新。目前已经有将近3000名学生受益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公司的叁赢。
该教学模式《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2014年9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年轻教师的引路人
作为教学名师,陈良始终不忘为广大教师成长提供帮助,他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作用,毫无保留地给予青年教师提点、指导,主动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为职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技艺提升、个人成长等方面提供帮助,每年受助教师达2000多名。在陈良传帮带的教师中,涌现出了如伍忠庆、邓春雷、卢国享等一批德艺双举的民族技艺师资队伍,为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中,艺术设计系教师的伍忠庆,自进校以来,从一名普通的工艺美术教师成长为高级讲师、艺术设计系教学副主任,陈良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从教学、科研、技能大赛到班主任管理,陈良都悉心指引、倾囊相授。“没有陈良老师的指引,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伍忠庆说。
砥砺前行,硕果累累。陈良带领团队进行创造发明,共获27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为学校创新作品馆创作民族技艺创新作品500多件;教学科研及指导技能大赛水平在全区名列前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技能大赛获奖100多项,其中国家级金牌5项、省级金牌30多项;为广西阔佳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公司培养近3000多名“能工巧匠”,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国家培养了我,职教成就了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和帮助更多的职校教师成长,感化和培养更多的学生成才。”陈良用他的一言一行诠释了职教名师精神,用一颗丹心育一代新人,他将坚守初心,继续在壮乡八桂大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为建设壮美广西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