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产物试验车间里,机床轰鸣。22岁小伙邱仙发正聚精会神地打磨着各种结构复杂的零件,连着好几个小时,汗水把浅蓝色的工作服染成了深蓝。
邱仙发是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毕业生。2017年,经学校推荐,他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下属研究所进行岗位实习。在这个从事航天重要装备产物研制、生产与试验工作的国家重点科研单位,邱仙发的爱国情和责任感被激发了。凭借优异表现于第二年顺利入职,如今,他已成长为研究所最年轻的技术能手。
“很长一段时间,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技能队伍中,基本都是工作几十年的老技师,中职生过来能干好技能辅助工就不错,但近年来新进的年轻人改变了我们这一看法。他们不仅适应得快、扛得住压,更会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想法。”研究所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在加工某型号隔离件的过程中,邱仙发发现,因零件形状复杂,装夹不便,加工垂直度难以保证。他总结经验,发现一种新的装夹方法,并自己设计出夹具。多次试验证明,新夹具能更好地起到定位和固定零件作用,从而提升钻孔加工的速度和精度,原有质量隐患也得以消除。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下属研究所钳工车间,邱仙发在钻床上完成某型号零件的钻孔加工(8月13日摄)。新华社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供图)
“我提醒自己,如果我的工作出一点差错,可能就会让许多人的努力付之东流,必须始终高标准、严要求。”邱仙发希望,技术上的不断锤炼,能使自己有机会早日参与到更精密机械的加工和装备工作中。
说起不久前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性格内向的邱仙发神情自豪,说话声也高了八度:“箭体上印着‘中国航天’标识,和我胸前工牌上的一样。我当时就不自觉地低头看了一眼,特别骄傲,我感到自己的名字是和祖国航天事业连在一起的。”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下属研究所钳工车间,邱仙发在工作台上使用锉刀完成某型号零件的修锉加工(8月14日摄)。新华社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供图)
航空航天、国产大飞机、先进武器装备……这些过去与中职校毕业生相距遥远的行业和领域,如今彼此都不再陌生。以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为例,邱仙发式的优秀毕业生接连涌现,让公司看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潜力。学校紧密对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显着成效。近叁年,光是进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工作的毕业生总计近百人。
“多年来读中职都被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新行业、新业态不断出现,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要求,校企合作就是一条必经之路。”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校长沉瑞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每年千余名毕业生都会被公司“抢着要”,部分优秀学生或稀缺专业人才,在上海的起薪每月能达到税前1万元左右。
上海市教委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上海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收入持续攀升。2018年,就业率升至98.75%,98.46%的毕业生对就业情况表示满意。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职业荣誉感等提前“植入”了校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表示,近年来新进的年轻人已没有了无所适从的“高原反应”,他们不仅对我国航天装备产物及生产工艺有着初步了解,身上也展现出精益求精、顽强攻坚的可贵品质。
“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要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我的青春。”邱仙发说,在助力祖国航天科技不断进步这个“大梦想”之下,自己还有许多“小心愿”,比如买一辆摩托车、在上海安家等等。“这些梦想都是紧密联结的,都可以靠我的双手去一个个实现。”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钳工高级教师汤勇杲(左)在对“航天订单班”学生进行专用测量工具使用方法教学 (2019年3月11日)。新华社发(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供图)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某厂特技技师林再跃(前右一)在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实训车间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7月24日摄)。新华社发(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供图)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下属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陆伟亮(右一)在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实训室讲授专业课(2019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