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叁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叁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叁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长叁角区域的职业教育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长叁角区域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紧扣“双循环”,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
为产业及时持续输送适岗、适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建立高效的“教育与培训”(内循环)、“教育与产业”(外循环)的“双循环”相互促进机制,是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锡市处于长叁角区域的中心,其经济产业实力强,职业院校办学基础厚。作为江苏省第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公办高职院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无锡科院”)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全国高新区高职教育新吴模式。无锡高新区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物联网、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等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无锡科院的专业群建设紧紧围绕无锡高新区重点产业,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外循环:
首先是构建专业链。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布局,紧密对接高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基于产业集群、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
其次是形成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开展专业的集群化建设,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再其次是拓宽服务面向。既注重品牌特色专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又注重突出集群效应,整合群内专业资源(教学设施、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平台),增强专业集群的综合实力。
最后是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专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改革课程模式和学术形态,把教学团队打造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创新团队;改革内外保障,学校高标准配备师资,高标准投入经费,高新区则将专业集群建设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牵头构建政行企校协同合作机制。
紧贴“增长极”,抢建技术技能迭代新高地
开发区是一个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先导区,是新经济、新技术的策源地,也是新职业、新专业的发祥地。紧贴“增长极”,抢建技术技能迭代新高地,在无锡科院已形成共识。
作为无锡高新区主办的高职院校,无锡科院将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教育规划与产业规划全面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对接、学校发展与公司成长全面对接、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对接等“一融合四对接”上深入探索,在“制度创新,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完善体系,突破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界限;强化供给,突破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开放办学,突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紧密阻碍;营造环境,突破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误区”等“五个突破”上不断实践。
实现“体系化”,构建区校一体发展新格局
无锡科院作为一所“省管、市属、区办”的高职院校,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种上了高新区的“基因”,在实现区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已初步呈现叁大特征。
首先,“新吴模式”是区校一体发展的模式。学校创新了多元治理的“区校一体”体制,成立学校理事会,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学校主要领导、相关副区长担任副理事长,相关部委办局一把手担任理事,并将学校的发展列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计划之中。同时依托理事会,设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校校合作委员会,搭建了区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联盟。
其次,“新吴模式”是职业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学校成立了服务新区办公室、高新区高职教育研究院,形成了“理实一体”的工作机制;依据高新区各类发展规划,编制学校“服务高新区叁年行动计划”,为高新区做到“一供给叁服务”,即人力资源供给和科技服务、社区服务、文化服务。
再其次,“新吴模式”是高新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教育与培训的内循环,教育与产业的外循环,形成了无锡科院“一横一纵”双循环发展格局。“一横”,就是横贯园区街道,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一纵”,就是打通本科中职,服务学生成长成人。承建的新吴区社区学院为域内居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承建的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在全国百余所本科院校招生,联手公司进行职前培训,为高新区输送了8000多名“本科后”人才;瞄准专业标杆,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6所高职院校搭建“非常6+1”平台,开展学分互认、教师互派、干部互挂、课程共享、专业共建的跨区域协调开放共享模式;依托“3+3”中高职衔接体系,上通本科、下达中职,形成了各层次的人才供给服务体系。
(作者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