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欢歌,中国彝乡风情万种;山川不老,翡翠大地如诗如画;云蒸霞蔚,红火楚雄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之称的“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
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报国情怀
花开花落,往事历历;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记忆回溯到1950年,穿越烽火岁月的黄浦江畔,百废待兴,专门培养新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的上海市卫生人员训练所孕育而生。1952年7月,在上海市卫生人员训练所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市卫生学校。1958年,在上海市卫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医学专科学校,设医疗专修科和中专部。1960年7月,附设中专部与上海医学专科学校分离,迁至上海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与其合并,恢复成立了上海市卫生学校。
上海市卫生学校是一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学校。它的开拓者崔义田、王聿先、许德良先生等都是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崔义田、王聿先是新四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者,许德良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在他们的带领和努力下,20年间,上海市卫生学校培养叁年制中专毕业生约3300名,为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历史的车轮发生了巨大转向,为贯彻落实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六·二六指示”精神,建设边疆,改变边疆人民缺医少药的面貌,上海市委作出上海市卫生学校西迁云南楚雄的重要决策。同年7月,载着上海市卫生学校教职工的列车开赴云南,迁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原林业部12号信箱办学,117名教职工携带家属分3批陆续到达楚雄,全部教学仪器及设备、图书、家具等可动性财产亦分批运抵楚雄新址。
从黄浦江畔到千里彝山,从大都市到山沟沟,上海市卫生学校全体教职工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学校命运、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传承红色基因,揣着梦想,揣着激情,揣着报国之志,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以“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扎根边疆为人民”的信念与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迁人、迁物、迁思想”,与楚雄同仁躬身奋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荒坡上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建起了卫生学校,开启了上海市卫生学校新的一页,开启了云南省楚雄卫生学校光辉的历史,开启了边疆民族地区卫生教育的新征程。1980年、2000年,楚雄卫生学校两度被评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经批准,升格并更名为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扎根彝乡大地 坚持立德树人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走来,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代,再到迅猛发展的新世纪,楚雄医专历经时代洗礼,几经迁徙,几度易名,筚路蓝缕,奋力图强。扎根楚雄50年来,一代代楚医人栉风沐雨,传承光荣,追逐梦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秉承“砺志笃行、大医精诚”的校训,始终秉承上海教师“严谨、敬业、求精、善导”的精神和操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1∶350的比例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以1∶200的比例配足专职辅导员,在有学生的院系设置专职党务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素质合格、学业水平合格”“双合格”的学生评价制度,对学生的3年学习期进行全程“双合格”评价,只有达到“双合格”,才能顺利毕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依托易班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依托州委党史研究室及校史馆搭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校史教育平台,依托州民族艺术剧院搭建艺术教育实训平台,依托共建共创基地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平台,依托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治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从而构建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机制,全面落实“叁全育人”。
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实训教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实训教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实用教程》等思政课教辅材料,校级领导亲自走进课堂授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扎实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广泛开展“教学能手、科研先进个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处室、家庭、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及学生各类优秀表彰,着力把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事迹挖掘出来,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树立鲜活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定期邀请地方党政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及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不断加强“四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坚持“医学生誓词、楚雄医专教师誓词”宣誓制度,做到牢记校训、传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对20个学生社团各配备1名指导教师并核算教师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切实强化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
把校园卫生区域划片由学生自行清扫保洁,成立护校队,设立学生宿舍楼长、层长、舍长制,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得到养成。鼓励师生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和各种公益活动,全力助推楚雄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并有效巩固其成果。成立楚雄州首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连续5年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云南省分库授予“先进志愿服务集体”光荣称号,两次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特别奖”表彰。
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学校始终以“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的情感、“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精神,诫勉一代代学子坚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理念,强化学生“守护生命健康”的医学责任意识,树立“大爱、严谨、技精、合作”的医学品格,引领学生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经过不懈努力,楚雄医专育人的路上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职工之家、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示范单位、示范职工书屋”及省“创建平安校园示范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规范高校收费示范校、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校园”等殊荣。省管领导班子被省组织部门考核为优秀,教育目标管理被省教育部门考核为优秀。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荆楚大地时,学校近年来毕业的12名学生,肩负使命,驰援湖北,驰援咸宁,毅然加入了援鄂抗疫行列,花儿一样的青春经受了时代的洗礼。
着力“三个打造” 一路追梦前行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搬迁楚雄5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升专”以来,楚雄医专仍然不忘薪火相传,仍然持续砥砺奋进,响亮地提出了把学校打造成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弘扬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的“叁个打造”,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为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力打造“基层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向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的办学之本,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根据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立足云南,面向周边,辐射全国,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及技能培养为突破口,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药品生产与营销公司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术熟练、应用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学校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合理规划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搬迁楚雄时,仅开设药剂士、检验士2个专业,2006年“升专”时,开设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4个专业,目前已开设27个专业,专业布局覆盖药学类、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食品类、健康管理促进类、公共卫生管理类七大专业群。其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是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康复治疗技术是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被遴选为全国第二批“1+齿”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被国家中医药协会定为“生殖健康咨询师”定点单位;并以专业群组建设推动健全完善了教学业务部门机构设置,设药学、检验、医学、护理、基础医学、公共、思政7个教学部门及图书馆、科技信息中心、校医院、药物研究所等教辅和科研机构。
坚持“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专业思想牢”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二段式、叁段式、四段式”“医院设课堂、学校设病房”等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与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等8所医院共建“医教协同”合作办学,构建以医院为主战场,共同教学、共同培养、共同促就业、共同促发展的医教协同、校院融合的培养机制,学生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认同感、医患沟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显着增强。与天津、重庆、邵阳、泉州、安庆、漯河等地同类学校合作,构建“校外出题、教考分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教协同”和“教考分离”的创新实践,以医促教,以考促学,教学相长,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招生覆盖面扩大到20个省份,在校学生达到8900余人,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专升本”报考录取率达50.1%,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
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不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广泛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建专业实验实训室13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4个,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临床技术和社会实践空间。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55人次获省级以上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着力打造“服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建设是云南省贯彻把云南建设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楚雄州还提出了把楚雄打造为世界一流彝医药特色“健康生活目的地”“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的目标。为主动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多年来,学校积极在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找办法、下功夫,有效助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大比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激励广大教师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扎实抓好“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及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强化追责问责,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教师的招聘引进及教育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校内培训,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鼓励和引导教师研究成果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服务,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业务素质、“科研兴教”意识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目前,有教职工35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7人,博士2人、硕士93人,“双师型”教师10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研立项245项,20项科技成果获奖,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编写教材263本,专利授权114件,形成了一支思想过硬、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有效助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主动发起并建立“全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和“中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联盟”。主动参与全州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调研论证及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积极参与配合楚雄州完成新基建项目——楚雄州“云药之乡”和彝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利用学校人才、科研等优势加大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组建楚雄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产学研平台,主动承担楚雄州中医院22个品种的院内制剂质量标准建设工作。与神威药业集团、云南现代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合作,成立云南现代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楚雄分中心、彝族医药研发中心,建立虞泓教授工作站、鲁元学博士工作站、和国荣专家工作站,为全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在职培训、医(护)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中心,积极开展各类资格考试、鉴定,10年来,累计完成69712人的护考、卫考、医考等考试任务。积极为云南白药、盘龙云海、云南世纪华宝等83家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公司开展医药产业技术研究和咨询,皮肤疾病外用药等产物的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为滇西八州(市)贫困县开展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累计参训达8000余人。
2010年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整合学校优势资源,通过走访座谈、结对帮扶、选派教师驻村的方式,采取智力扶贫、医疗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施策,投入资金约290万元,先后选派22名年轻教职工长期驻村,全力做好扶贫联系点永仁县猛虎乡阿里地村和挂包帮扶联系点武定县万德镇团碑村、自乌村的扶贫工作,并组建健康扶贫义诊团队接诊村民1670余人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倾斜、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措施帮助完成学业,为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着力打造“弘扬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历尽沧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彝族医药特色的传统医药学。彝族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丰富的实践与较为系统的知识和技术,经权威机构收集整理发掘的彝医学手抄本古籍达28部,如《双柏彝医书》《献药经》《名医别录》《西南彝志》《本草纲目拾遗》《滇南本草》等古籍对彝族药物进行了大量介绍,成书于1566年的《齐苏书》记载常见病59种、彝族药物231种、彝医单方226个,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彝族医药学经国家批准列入第叁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楚雄医专作为全州仅有的一所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理由、有责任把彝族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下去,探索出一条支撑民族医药振兴的彝医药发展之路。
“十二五”以来,学校科学制定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采取自筹一点儿、项目资金支持一点儿、融资贷款一点儿的方式累计投入5亿元,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为师生学习生活及彝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及广阔平台。
着力抓好彝族医药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彝族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内建设种植100余种彝族植物药的药园,供实践教学及鉴别观赏使用。学生公寓均用彝族药名“佩兰、莲心、厚朴、薄荷、茯苓、芍药、杜仲”等命名。建设彝族医药文化博物馆,陈列200余种彝族医药,对彝族医药史、动物药、植物药等基础理论和资源进行全面介绍。在图书馆建设彝族医药文献数字资源库,常年进行中草药手绘艺术展。与楚雄州彝医医院等合作,积极推进彝医药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民族医药振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照每周2节的课时,做好彝族医药知识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70年砥砺奋进,书写壮丽诗行。70年仅是历史长河的瞬间一瞥,但对于楚雄医专来说,却交织着坎坷与艰辛,书写着光荣与梦想,充满着奋进与希望。70年来,一代代楚雄医专人的血脉始终流淌着建校开拓者的红色基因,始终秉承着上海市卫生学校西迁的爱国主义情怀,始终坚守着“砺志笃行、大医精诚”的校训,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谱写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顺利通过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创新发展之路,累计培养出4万余名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术熟练、应用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药卫生人才,创业大江南北,服务祖国各地,成为医药卫生战线的骨干。
传承红色基因,一路追梦前行。在新征程上,翘首未来,楚雄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未辜负那些炽热的梦想,楚雄医专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抓好把学校打造成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弘扬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的“叁个打造”,向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本科院校迈进,向如诗、如画、如歌,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杨宏仁 校长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