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退役军人是重要的受益群体。当这批特殊的学生回到阔别数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的课堂时,如何确保他们学出效果、学出质量?
湖南省邵阳市是兵源大市,也是双拥模范城市,全市有20多万名退役军人。2019年以来,面对重回课堂的1000余名退役军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努力实现“扩招又提质”。
助力退役军人实现人生梦想
第一次看到退役军人学员的统计信息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段雪梅吓了一跳:1003名学员里接受过正规高中教育的有57.2%,有工作或正在自主创业的占86.7%,在政府机关上班有固定作息时间的仅有12%。年龄方面,3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还有100多名学员超过40岁。
学历不等、年龄跨度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各种因素迭加在一起,意味着退役军人学员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差异巨大。“确保他们学出质量、学出效果,成为学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段雪梅说。
学校首先从专业入手。邵阳职院有22个专业,倘若把这些专业一股脑抛给退役军人学员选择,看似省事,其实是模糊了他们的群体特点,有可能给他们造成学习障碍。
经过几番讨论,学校按照“理论好学、技术易会、校企合作有基础、地方发展有需求、学生毕业好就业”的原则,精选出电梯工程技术、汽修、工业机器人等8个最适合退役军人学员学习的专业,一经推出,就备受学员们青睐。
针对学员们迥异的学习时间,学校做好课程分类和授课。必须当面集中授课的,千方百计也要完成;可以线上进行的,则由教师依托智慧教育系统,做好线上教学。
叶慧芳是电梯电工基础课的专业教师,今年还不到30岁。面对两个班75名年龄普遍比她大的退役军人学员,她以细致的教学和耐心的辅导,赢得了学员们的信赖。在她的带动下,很多学员拿出当年在部队时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
“退役军人学员重新走进课堂,都抱着改变人生、再次拼搏的愿望,我们更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叶慧芳说。
一年多来,凭借严格的教学标准和严谨的教学管理,邵阳职院高质量完成退役军人学员的教学,赢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先进教学资源投入退役军人班
点击鼠标,轻敲键盘,谁的作业质量不高,谁还没有收看教学录像,一块屏幕上,班级学员的学习进度一目了然。
为了更高效高质完成退役军人学员的教学工作,邵阳职院构建了“退役军人人才培养智能云教学平台”,用智慧化教育技术帮助学员完成学业。
“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抓取师生教与学的行为大数据,把大数据与课程标准进行对照,便可即时智能输出教师的教学行为画像、学生的学习行为画像、班课的整体成效画像及课程当前实施进度、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质量报告。”段雪梅介绍。
在动物药理专业学习的学员李继勇工作繁忙,一度无法兼顾学业。系统注意到他的情况,及时将提醒信息发送给授课教师阳巧梅。阳巧梅查阅后,立刻对他“重点关照”,线上指导、课余答疑,帮助他跟上学习进度。
“一个班叁四十名学员,在传统课堂里,教师很难掌握每一名学员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水平。借助智能化的教育工具,我们可以精准实现对学员一对一的跟踪辅导。”经过简单的适应,阳巧梅已经熟练掌握了这套系统,对其实用性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邵阳职院还充分挖掘云教学平台潜力,成立智能资源制作中心,组织全院教师掌握云教材在线编辑器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情反馈,自主设计教材,精准增强薄弱环节教学。
新型智慧教育系统的投入使用,减小了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差,也彰显着邵阳职院对退役军人学员的关爱。“我们始终关注退役军人学员在校园中的获得感与公平公正感,把最先进的理念和教学资源运用到退役军人学员班,帮助他们学有所得。”段雪梅说。
在细节处做足绣花功夫
“听了公司的介绍,我对电梯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坚定了对自己发展前景的信心。”进入专业前的一次公司沟通会,打消了学员曾志斌对电梯专业的疑虑,信心大增。
用心服务、用情感人、以理服人,面对退役军人学员,邵阳职院想方设法在细节处做足绣花功夫。学校请来公司深度解析,为学员阐明市场前景,还特意选取有部队经历的教职工,发动他们担任退役军人学员班的班主任、辅导员,发挥“老班长”的优势帮助学员。
财会工商系党总支副书记钱洪华2001年退伍,接到担任文秘班辅导员的工作安排时非常兴奋。“看到年轻的战友们,就像回到火热的军营。”胸怀一腔热情,他很快和学员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学员们交口称赞的“老班长”。
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修文说:“邵阳职院是邵阳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在全市退役军人高职扩招的宣传发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就业规划等工作中成效明显,退役军人满意度很高。”
段雪梅认为,经过部队的锤炼,退役军人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只要能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一技之长,公司都抢着要。“学校将认真落实好高职扩招任务,更好地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现代经济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