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1班于智莹同学参与的“渝跃车队”在指导教师马庆祥的指导下,在中国长春(国际)无人驾驶汽车冰雪挑战赛的31支国内外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夺得城市冰雪挑战赛冠军和越野冰雪拉力赛季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以及价值不菲的奖品——两辆红旗牌小轿车。
一所地处西南地区的职业院校,缘何能够与众多本科院校同台竞技并勇夺桂冠?这都得益于该院以国家“双高”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为实践载体探索出的以多类型跨专业创新工作室集群为核心的“共治共建、动态协同”校企共育平台的改革实践。
学院改革实施团队通过制定工作室集群运行和管理办法,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从制度上杜绝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功能“两张皮”,是为“共治”;充分考虑校企双方需求,校企双向赋能,共建实践课程和实训案例,共同开发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项目,共建校内外培训基地,共建职业能力标准、国家级技术标准、证书考核标准,将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服务技术方案共融共建、高度契合,是为“共建”;在校企协同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实时剖析手段,以物联网工程从业人员能力框架标准为长效更新遵循,以国际颁翱惭贰罢职业能力测评技术为评价反馈依据,叁大工具配套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动态协同、闭环修正。
以创新工作室集群为纽带,变“两张皮”为“共同体”
“在工作室里,枯涩的书本知识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学校老师和公司师傅们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专业知识的运用自然手到擒来。”在于智莹口中,比赛的制胜法宝“工作室”是该专业群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领域,与行业领军的东软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的“智能网联创新工作室”,公司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中无人驾驶和智能识别等技术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分解成实训案例引入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技术和迅速融入智能网联产业的能力,同时,公司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导师”,对学生实施联合培养。
和该工作室一样,学院由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资深教师领衔,对接行业公司,引入经验丰富的公司技术人员,创建面向行业、跨专业融合的各类创新工作室,并由多个工作室组建创新工作室集群,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多维度多类型技术服务两大职能融合,将工作室工作实绩纳入教师考核指标,激励专业教师日常教学和技术服务两手抓两手硬。同时,制定创新工作室申报与管理制度,规定各工作室在一定建设与运行周期内必须承担的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和技术服务等多重目标任务,校企双方均配套工作经费,共治共建,实施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推动教师、工程师、优秀学生叁方能力提升,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跟随产业到引领产业的转变。
校企间实行案例和师资共享,变“一头热”为“双赋能”
“原以为受疫情影响很难就业,多亏母校让我拥有了竞争优势。”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张家豪经过叁轮面试于今年1月正式入职字节跳动的互娱研发部门,月薪达到22500元,“入学开始,学校就有生产实践基地可以让我们体验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同时还有公司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让我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在创新工作室集群框架下,工作室根据专业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引进合作公司,将公司人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紧贴行业发展的公司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赋能;同时,整合政行校企资源为行业公司提供产物开发、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社会服务,并从校企共同开发的实训教材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行业培训和公司技术人员培训的培训项目,为行业和公司发展赋能。另外,整合资深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实施校企交互培养的理实一体化“双导师制”,并逐步形成了分叁阶段实施的“工学互嵌、分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学生在学习平台课程的同时,定期到校内生产实践基地体验工作环境、生产过程,感受公司文化;第二阶段,学生在修习模块课程的同时,作为“新型学徒”进入校内生产实践基地,在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积累技能和经验;第叁阶段,学生修习完拓展课程后,选择进入校外生产实践基地的具体岗位进行真实强度的生产实习。通过叁阶段“工学互嵌”的教学实施过程,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工程规范意识、职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开始萌芽和孕育。
应用叁大人才评价工具,变人才供需“同步难”为“紧衔接”
为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相对于产业发展速度的滞后问题,借助学院自主开发的职业能力分析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精细剖析人才需求、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的结合度,明晰和提升了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并周期性按照学业对应行业、专业对应岗位、课程对应技能进行匹配分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为学生就业提供咨询,用最真实的市场需求指导学校教学改革。
为提升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解决学生具体能力培养结构失调的问题,通过联合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数十家会员单位,校企共同开发“重庆市物联网工程从业人员能力框架”并推广成为团体标准,涵盖10个能力矩阵、346个能力单元,并进行详尽定义,全面、细致地展现行业现实能力需求和学习认证要求,并根据使用反馈情况周期性更新,为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课程内容建设提供高认可度的长效遵循。同时,基于行业能力标准定义,纵向统筹中高职衔接、普通高职和专本贯通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各级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物联网行业公司选人用人的动态协同。
针对人才培养效果难以量化、培养路径难以精准反馈与修正的问题,引进德国不来梅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广的国际COMET(Competence Measuremen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对创造性能力等40个具体能力点实现精准画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所在,闭环修正人才培养路径。
就这样,经过4个改革周期的迭代修正,学院陆续成立了23个校企联合创新工作室集群,完成160个案例共享、80人次双向师资流动、6项产物及项目开发、1项行业能力标准推广等,获得11项一类技能竞赛一等奖,完成了120人中高职/专本贯通培养、800人次精准能力测评,就业率提升了3%、对口率提升了23%,“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了30%。下一步,学院还将联合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头部公司,针对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发展变化迅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等情况,进一步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发展、教育教学、人才成长规律,具有“产教联动、工学互嵌”特色的“叁教”改革的新范式,持续打造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网联”一流高职专业群。
(作者单位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