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大禹精神,更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追求与坚守。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禹精神,2012年以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育“全能型大禹工匠”,通过打造融“细水润心、顺水强能、引水活源、乐水向善”四大特性于一体的“溪水”课堂,探索具有水利特色的高质量教学,为基层水利提供“立公心、懂水利、强手脑、润乡村、勤耕读”的技术人才,以期“育一个人才,护一方水土,保一地安澜,添一片苍翠,美一处山川,富一村百姓”。
“溪水”课堂立足基层水利建设需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水文化相浸润,将富于水利特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贯穿教学过程、植入教学评价,四大板块深度融合,在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课堂中全面铺开,并拓展到第二课堂,形成了有效培育“全能型大禹工匠”的课堂新模式。
细水润心:文化育人,促使情感灵动,培育“全心全意”的大禹情怀
学院通过课程育心、环境耕心、活动聚心叁个途径构建“溪水”课堂“立公心、懂水利、强手脑、润乡村、勤耕读”的水利课堂文化,开设具有水利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课强内核,打造水利特色的校园风貌塑外形,长期开展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宣传活动,定期举行节水宣传、爱河护河等志愿服务活动,使课程育心与环境润心双管齐下,文化育人水到渠成。
顺水强能:需求导向,推进内容驱动,培育“全力以赴”的大禹技能
根据基层水利单位“专技多艺”的人才素质要求,在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溪水”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加强通用能力培养,凸显专项技能培养,开展“人培—课标—授课计划—教案”结构化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落地。“多艺”培养驱动下,注重通用基础能力与通用专业能力的培养;“专技”培养驱动下,实行“专业+方向”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及定向培养,2020年招收首批面向水利基层单位的特岗生397名。
引水活源:凝心聚力,促使师生神动,培育“全神贯注”的大禹态度
学院通过信息技术、校企合作打造仿真课堂,建成了6间智慧教室、60个校内实训室和近200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课程教学条件,并实施“海洋、江河、溪流”师资分层培养工程提升教师素质。学院实现了网络教学全覆盖,大力推进系列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网络可视。“混合式教学”“分层教学”“精彩五分钟”“任务链式”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智能诊断,推动“叁全育人”在课堂落地,平均到课率、听课率持续上升。
乐水向善:增值赋能,推进评价能动,培育“全面发展”的大禹素养
“溪水”课堂教学评价突破以往智育为主的局限,实施“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采取“过程+终结”结合的评价方式,坚持个性化、分级考试、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考核形式多样化的原则,通过学分制将学生综合素质纳入范畴,同时实施分层评价,推动增值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培育全能型大禹工匠的“溪水”课堂,以基层水利单位“需求导向”确定内容,在“师生神动”的过程中形成“增值赋能”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润物无声,情感灵动”的目标,取得了显着育人效应。8年以来,参与教师300余人,受益学生2万余人,学生到课率、抬头率、考试合格率分别提升到96.8%、95.7%、93.5%。学院培养了湖南水利工匠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0人;94名水文订单班学生中,现已有12人担任县水文局(站)负责人;2名师生同台获得“湖南十大水利工匠”称号;师生共计获得省部级职业能力竞赛奖200余项。“溪水”课堂不仅推动了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唤醒了学生学习激情,引领水利人才服务基层,在厚植水利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禹工匠的过程中,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