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和区里申请开设3个‘精工班’,年前,公司12个部门筛选了产物检测、仓储物流、基础管理等136个岗位,讲师下足功夫备课,就等着学生来。制定循序渐进的人才计划,学生大一进公司,了解公司文化,大叁再上生产线……”近日,合肥晶弘电器人力资源主管刘飞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新增冰箱生产基地,迫切需要增加高素质人才储备,但因为疫情,开课计划不得不延迟。
刘飞口中的“精工班”是合肥经济开发区在安徽省的创新举措。该区制造型公司聚集,很多公司用人规模动辄上万,对普工、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去年6月,该区启动人力资源“蓄水池”项目,引导行业公司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
“蓄水池”中的“水”来自于安徽乃至全国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政府牵头搭建“校、企、区”叁方合作平台,着重技能人才定向、双向、定制培养和储备。校企合作“精工班”,学生除了掌握常规文化课和专业课,还学习公司定制的公司文化、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课程,毕业后直接到公司高质量技能岗工作。
“有的公司今年订单多,需要实习生,下一年可能订单波动。还有的学校实习生较零散,公司很难进行系统培养。”合肥经开区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郑静介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的初衷就是搭建长久、稳定的平台,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改变以往点对点的单一合作模式,保证学生培养、输出不断档,目前“蓄水池”有11家公司入驻。
但疫情对“蓄水池”项目带来冲击,学校延期开学,导致1-5月的校企合作“几乎为零”。“我们一直和学校保持联系,同时了解公司用工人数波动,做好服务。”郑静告诉记者,接下来,项目将不断调整操作办法,最大限度抹除疫情影响。
这些天,刘飞一直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对接,希望安排学生到公司参观,进行课程培训。“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公司明年可能会面临缺人,希望‘精工班’早日开班。”刘飞说。
今年以来,海尔智家合肥工业园人力资源高级经理柯艮东也没闲着。疫情高峰期,海尔生产吃紧,但由于疫情防控规定,公司和合肥理工学校合作的7个精工班不得不暂停,同时,在全国招募的近1000名机电、计算机专业实习生也不能按时上岗。
对此,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自救,把岗位“共享”给辖区内外公司。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该公司90%实习学生陆续返岗,“精工班”合作院校又输送了180名实习生到空调基础操作岗位。
柯艮东注意到,也有很多没合作过的职业院校主动找来寻求实习岗位。“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安排到技术类、基层管理岗位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则先放在一线,结合个人发展意愿和评估,再派到技术和管理岗位培养。”
早在2011年,海尔就布局校企合作,将之作为灵活解决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手段。“过去,公司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可能是‘两条腿走路’,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柯艮东认为,应从新生入学开始,打开校企合作阀门,公司将有技能展现、成长空间的优势岗位亮出来,将公司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扭合在一起。
“在择业时,不要一窝蜂地扎向某一行业,适当作出新尝试,注重加强沟通、管理、创新认知等能力建设,成为公司喜欢的人才。”柯艮东也呼吁,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知晓公司最新理念,让学生了解经济体系构成、就业环境和行业趋势,避免实习、就业时遇到期望落差和压力。
他补充道,未来,公司和高职院校都应朝产教融合方向努力,合作成立产业学院,最大限度覆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呼吁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指导标准”。
“未来,一些痛点可能会持续存在。如中小微公司不能接收大量实习生,学生分散到很多公司,实习效果不好掌控。”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段东旭则认为,职业院校要着眼于产教融合,进一步改革顶岗实习制度,努力做到教学培养和公司生产周期同步。“对老师、学生乃至家长而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改革、适应过程”。
结合工作经历,郑静还提到: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学校老师、学生可能“看不上”制造公司,觉得去实习就是上流水线。她呼吁,相关部门和职业教育从业者应多考量学生未来发展,从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入手,不过度追求“网红专业”,冷静分析社会产业发展,让学生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从业者,打造和市场接轨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