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也从教育输入国向教育输出国逐步转变。纵观中国留学历史,从1872 年中国首次派幼童赴美求学至今,已经过去近一百五十年。在1872-1978 年这漫长的一个世纪中,中国的跨国教育主要以向欧美等强国学习知识为主,出国留学总人数约为14 万人;而自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跨国教育逐步由海外学习向海外学习和教育引进并重的模式转变,数百万中国学生远赴海外求学,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也不断输入,同时很多国外高校开始尝试与中国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进入21 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开始来中国留学,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中国的教育逐步向国际市场输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显示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跨国教育项目和机构的国际质量保障与认证程序。现有的教育质量保障框架无法适应跨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衡量标准缺乏研究。如何保障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 建立国家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指标体系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十分必要。
一、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跨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 制订和改进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效地对高校国际化过程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跨国教育,一方面要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理念和经验与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与“一带一路”国家相适应,保证中国跨国高等教育高质量输出,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培养国际化人才。进入21 世纪,跨国高等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其重要性、复杂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由此诞生无国界教育、跨境教育、全球教育等多种服务模式。
推动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等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因素影响最大,包括两国或多国之间的关系和政策、国家安全、和平发展、相互理解以及世界观认同等方面;经济因素往往在高校层面居于重要位置,跨国高等教育也需要利益驱动。社会文化因素与大学在国际区域角色关系非常密切,大学的历史传承、影响力以及多元文化维度方面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术因素重点在于教学和研究的国际地位、学术视野等,可以提升办学水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确定了高校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以及高等院校国际排名中的位置。以上影响因素经常是动态变化的, 其重要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差异。近年来,经济和学术影响因素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高校更加注重国际形象、学术地位、教职工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
国际上对跨国高等教育水准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如何保障跨国教育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讨论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2 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次国际质量保障、资格认证与认可的全球论坛, 制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提出建立国际层面的质量保障网络, 颁布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公约和区域性协定,促进各国和国际质量保障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拟订了跨国高等教育国际指南与代码,从而为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国际框架,为全球国际学生寻求高质量高等教育提供有力的信息和帮助。各区域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组织相继建立, 在2000 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的基础上,2005 年建立了亚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同时制定了《保障跨国界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包含针对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团体、质量保障和资格认证机构、学术认证机构和专业团体六个方面的内容。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质量保障能力全球策动”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构建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能力。
2019 年11 月14 日,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高等教育条约《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简称《全球公约》)草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 届大会表决通过,确立了各国认证学历与学位的通用原则,并赋予签署国承认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历学位证书的义务。该公约为各洲及各区域间的学生流动及其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全球公约》促进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 加强了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同时,该公约为促进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互信搭建了一个规范的平台。各国将以《全球公约》为基础,明确各公约国之间资格认证和学历学位互认标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关键评估指标
各国高校国际化情况不同,国际化水平千差万别,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速发展,如何评估成为关注的焦点。制定国际化评估指标也成为政府、高等院校、学生团体和相关认证机构的研究内容。欧洲大学战略管理欧洲中心、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起了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基准倡议,其中就包括国际化的内容。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还在成员机构内部实施了基准测试。西班牙国家评估认证机构实施的试点项目,旨在评估西班牙大学的国际关系网络。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和部分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指标,以评估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发了一套工具,旨在帮助相关高校或者项目评估其国际化水平。该工具可以指导高校达成国际化目标,帮助高校对其自身进行分析、识别和审核。比利时佛兰芒高等教育机构开发了一套评估国际化战略质量的指标。美国教育理事会设立了“大学校园国际化”项目,出版了使用手册, 发表了《国际化的大学校园:2003 年以来高校成功案例介绍》的年度报告。加拿大国际教育统计局和跨国教育联盟分别制定了“国际化教育中的道德实践守则”和“跨国教育原则”。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制定了“国际学生道德实践守则”。
在上述项目的指导下,近些年美国和欧洲地区开发了许多相关评估工具,通过运用程序化、组织化的模式,对跨国高等教育投入和产出进行客观的评估。在高校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关键指标,包括大学是否在学院、部门、系、学科等层面实现了全面的国际化;是否有来自行政部门甚至学校董事会层面对国际化事务的支持;全面国际化对学生是否有切实效果;学校章程或规划文件中是否有对于国际化教育的清晰论述;学校国际化的承诺是否体现在课程中;全面国际化对教职人员是否有提升;校外是否有国际化项目;科研和教职人员交流的国际化程度;除了招收国际教职员工、学者和学生之外, 高校是否还支持海外教育,国际活动设施是否标准。在学术研究方面,包括资金投入力度,科研方面的国际网络、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是否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学术合作、协议和服务是否完备,是否产出国际成果等等。在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国际化策略和政策制定情况,教学设施的投入情况,服务教师、学生的国际网络与信息资源是否够用,是否开展国际实习项目,海外学习和学生交流项目数量,毕业生国际声誉等等。教学内容方面的国际化指标包括国际关系、外语教学、学术性学科中具有国际化元素(如社会和政治科学、新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通信学、管理学和人类学);课程是否具有国际化导向;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国际学生与教职员的融合。在人才应用方面, 是否能够与应用国家实际情况相结合。
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挑战
虽然“一带一路”联盟的建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在运营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与西方国家仍存在差异。特别是面对中亚地区“一带一路”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的多样性、跨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技术标准的复杂性往往面临许多困难,需要进行长期研究。需要对国际公约和国际化关键指标开展研究,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和课程、教育模式等。由于国家背景和组织文化的不同,多元文化技能的评估工具开发是关键,比如跨文化发展量表、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冲突模式量表、语言学习策略调查、文化学习策略量表、信仰活动量表、价值观量表、全球视野量表、跨文化交往技能评价等。同时在学位标准、专业认证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国际公认、可比较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实施国际化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用心、耐心、知心和恒心的态度去探索。第一要用心,建立共同理想,开创合作主题。用心做事,以新思维、新观点积极面对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从根本上面向国际化。在建立国际项目的过程中,前期研讨非常重要,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用心找到双方共同的发展目标。第二要耐心,克服文化差异,打造共同平台。坚持“自愿互利、地位平等、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循序渐进、长久合作”的原则,必须要对合作的对象进行科学理性的选择,如果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相距很远,便会加大合作的难度,使得学校失去合作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在确立校际合作时首先要分析自身现状,充分了解对方,多次协商,达成共识,实现共赢。第三要知心,围绕共同目标,激发内心共鸣。国际合作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心态、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会影响合作状态。必须相互理解,用多元文化观去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第四要恒心, 克服急功近利,引领未来高峰。长期跨国合作会面临资源、人脉、科学攻关、领导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经过各种困难的考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平台体系,用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才能培养顶级国际专家,攀上理想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马建生等. 高等教育保证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4.
[2] 郭丽君. 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俞培果. 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所面临的问题[J]. 江苏高教,2011,(3):10-13.
(汪苏,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