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点探索,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集团化办学效能的有效尝试。绵阳职业教育集团10年建设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摸索出“一核双翼”的国际化办学之路,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的路径创新。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
一、集团建设概况
2012年10月,经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批准同意,由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中高职院校、行业公司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绵阳职业教育集团。目前,集团设有招生就业等11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涵盖四川九州电器集团等194个成员单位,其中,政府职能部门9个,行业组织5个,科研机构5个,公司中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和军民融合型公司70余家。
10年来,集团致力于加强职业院校、公司、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优势互补,推进绵阳职教资源转化战略,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形成院校与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公司共同发展,服务绵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9年11月集团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2021年6月,集团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二、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对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公司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公司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公司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进一步为集团化办学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集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共育、共建、共研、共享”工作,立足军民融合特色,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实体化运作模式,指导和引领区域内中、高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增强集团成员单位服务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能力。
绵阳职业教育集团成立10年,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
(一)基于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学院”,“政府主导、学校主管、公司主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
软件学院是在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和绵阳市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的倡导下,绵阳市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培养具有公司文化特征、掌握软件开发、测试、实施运维等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办学资质和教学资源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在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产业园建立的叁级学院。园区管委会为软件学院办学提供了5000尘2教学、住宿场所,50万元的教学设备以及配套的体育和健身场所,并在政策和专项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绵职院、翱谤补肠濒别中国(绵阳)技术人才创新中心以及参与合作的软件产业园公司共同构成。
学院在园区100余所软件公司中遴选了6家合作公司,共同试点现代学徒制。双方共同研讨制定了《学徒工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学徒业绩考核和学业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1)探索多边化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专业和区域特色
鉴于软件公司数量多,单个公司规模不大,人才需求较少的特点,学院采用了多边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园区某规模公司为核心,把多个开发技术或服务管理相似的中小公司整合起来,以专业与产业群对接的方式开展合作。双方约定公司在学徒遴选、培养、考核环节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预备期后学徒劳动报酬发放、社会保险购买等具体事项。试点施行以来,该模式已取得公司和学徒的广泛认同。对公司而言,人才培养成本分摊到了多个公司,打消了公司在不可预见风险方面的顾虑;对学徒而言,与产业群中鲍滨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信息安全、软件测试公司广泛接触和学习,能全面培养软件工程中各环节技能,极大提升岗位适应度,提升就业竞争力;对学院而言,多边化合作能更加准确的掌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集思广益、广纳各家之言,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2)探索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精准匹配产业发展
软件学院实施预备期、实习期、准员工期叁阶段培养模式,渐进式推进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招生招工一体化。
预备期(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点班学生分组到公司轮训,各公司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实践项目安排导师组负责学徒的实践工作;实习期(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双向选择确定就业和录用意向,公司为学徒按计件或计量的方式派发报酬;准员工期(大学叁年级):通过学院和公司综合考核,选拔准员工,双向选择签订准员工培养协议,推动定岗定薪定酬准员工机制。
为了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时间安排,同时兼顾人才培养成本的问题,学院采用了5×0.5 + 5×0.5的模式,即一周五天,上午理论课教学,下午公司实践。
针对合作公司对技能的共性要求,软件学院学徒制试点理论课程体系按照“一基础、二岗位、叁模块”思路设计。第一年侧重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面向公司岗位进行定向培养,第叁年在岗位的基础上迭加辅助技能和行业前沿技能模块。模块类课程多为专业选修课,学徒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修。
(3)分统结合的校企双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软件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质量评价,由院方负责的理论考核;公司方负责的实践考核和基于任务模块的校企双考核叁种方式构成。除此之外,软件学院建立了基于学分互换的学徒进退考核机制,营造了奋勇争先的成才环境,学徒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以公司考评为主体的考核机制也得到了合作公司的强烈认同,打消了公司深度参与学徒制试点的顾虑。
(4)多途径奖补解决学徒酬劳问题,校企联手助力学生成才
学徒酬劳方面,软件学院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推动学徒报酬发放工作。预备期内公司无需为学徒发放补贴;实习期公司可通过计件计量等方式,期末一次性给予工作补贴;准员工期公司根据学徒表现定岗定酬,逐月发放基本学徒补贴。此外,院方也鼓励公司设立冠名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的学徒,如 “银海畅辉奖学金”“通恒奖学金”,虽然奖助金额不多,但参与公司较多,覆盖面较大,对学徒的激励作用相当明显。6年来,通过三方的不断努力,软件学院学徒制培成效显著。
对学校而言,合作叁方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了学校育人水平的迅速提升,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热、公司冷”的局面。
对学徒而言,学徒在培养过程中同步开启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开启了从单纯的学习环境到实际工作环境的过渡,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徒学习和生活在产业园区,学习和工作场景的交融、社会人的工作压力促使其自觉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技术难点,主动探讨项目解决方案、优化方案,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明显提升。对行业公司前沿技术的耳濡目染,打破了其学习的固有思维,无形中形成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合作公司而言,见证了学徒的成长过程,坚定了培养属地化人才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带动了与高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公司在得到持续的人才支撑前提下,规模稳步壮大。优秀的合作成效在园区广泛传开,更多公司主动希望参与到试点中来。
对产业园和地方政府而言,政校企创新体制机制合作共建,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园区人才引进问题,形成了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互动。同时,在园公司人才工作取得的突破,软件产业园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反过来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软件学院的支持与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2.建设“省级智能交通产业学院”,“活模块、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
由集团理事长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务理事单位四川奇石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智能交通产业学院”,通过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成了紧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基于真实产物、工作流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实结合式教学等教学改革;联合搭建了大师工作室技艺传承平台、博士工作室科技创新平台、公司工作室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推进“1+齿”证书试点,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实现“培养+就业”的有机结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助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项目助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成功立项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立项试点职教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认定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3门,“十叁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教学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叁等奖1项。
(2)建立一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项目建成占地约12000平米的公司实训基地和8000平米的校内实训中心,实现科学生产、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社会服务等四大核心功能。平台多次承办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绵阳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和公司职工技能大比武等高规格赛事。
(3)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组成功突破智能交通产物系统及监测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壁垒,集成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对防治灾害事故,保障我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安全运营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石英式动态汽车衡二级型式评价,获得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二级证书,公司全年创造产值1.3亿元;独立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2项,带动了智能交通运维行业的发展。
(二)基于“叁段式新型现代学徒制”特色培训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绵阳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院”,形成“1+1+1”社会培训服务新格局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院,是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共同管理的,以区域退役军人事务理论研究、就业创业培训、军创公司孵化为主要任务的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旨在探索建立以掌握技能为核心,实现就业为目标,融合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学历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质量职业技能(创业)提升培训”模式,在全市形成引领示范作用。
学院采用“叁段式现代新型学徒制”特色培训模式:即“专业理论培训(1)+专业实操培训(1)+生产性实操培训(1)”、“线下集中教学+线上精准指导”、“公司带徒师傅+学校专业导师”。绵阳市各县区定点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适应性和工种认知培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在校线下理实一体化学徒制培训和公司现代学徒制培训,对结业学员跟踪服务两年,后续提供普通大专、网络教育、自学助考和成人教育等学历教育服务。项目极大提升了我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水平,有力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实施“一核双翼”国际化办学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人才的供需亟需突破区域的壁垒。绵阳职教集团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国际标准引入、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教师海外培训、共建“技能工坊”等措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共建共享办学成果,形成职教集团办学“一核两翼”的创新和特色。
(一)“引进来”,夯实基础促办学
集团理事长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中外联合办学研究和实践。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合作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已正式招收八届学生,累计培养学生200余人。依托该项目,双方共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取得良好教学成果。近叁年,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痴1.0》计算机软件着作1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技术》1篇;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获全国优秀奖1人次,省级叁等奖4人次,省级优秀奖3人次,市级优秀干部2人次,获市级优秀班集体1次。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拓合作办学平台,目前,与意大利米兰础颁惭贰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的“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已获批,将于2023年启动招生。
国际化办学平台的搭建,是集团结合区域及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具体表现,助推高职教育进一步探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走出去”,扩大影响促发展
集团积极推进探索“技术+人文”的国际职业教育模式,理事长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国际建材行业标准,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创新国际化校企融合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平台,联合中建材智慧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亚的斯亚贝巴科技大学,共建埃塞“建材鲁班工坊”,为埃塞俄比亚水泥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已完成《水泥生产制造工(质量控制)培训方案》《水泥生产制造工(生产操作)培训方案》《机电设备维修工培训方案》《维修电工培训方案》等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方案以及《水泥生产制造工(质量控制)培训标准》《水泥生产制造工(生产操作)培训标准》《机电设备维修工培训标准》《维修电工培训标准》等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标准的编制,累计为埃塞培训教师18人次,培训学生61人次,培训埃塞属地学员46人次,国际班现有在校生95人,持续助力中资“走出去”龙头公司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了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机制。
四、结束语
绵阳职业教育集团成立10年来,致力于混合所有制和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集团稳中思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奋力而为,勇于担当,使军民融合特色更加鲜明,集团化办学更有活力,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