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破解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生态不和谐、校企对接失重的难题,通过牵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组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等3个跨区域联盟,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公司新型学徒制,构建“二+叁+七+狈”培训体系,打造佳木斯职教集团这一产教融合共同体,彰显了法人实体运行特色,形成一体两翼治理模式、释放双上位管理体制效能、资源聚集与辐射效应,累计为社会培养35万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承担赫哲族文化传承重任,建设事迹得到40余家媒体200余次报道,200余所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前来考察交流建设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运行;双上位管理
一、实施背景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破解职业教育多头管理难题
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并作为市委常设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此举打破了原有职业院校分属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的管理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破解了多头管理的难题,为集团实体性良性运转铺平了道路。
(二)资源高度整合优化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集团组建前,全市有20余家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生态极不和谐,校企对接失重,重复建设,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生源恶性竞争,办学实力处于低位徘徊,小、散、乱现象严重。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本着大职教理念,将这些学校进行深入彻底地整合,组建了区域型实体性的佳木斯职教集团这一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了全域内的资源高度整合与集成,职教资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断彰显,职教生态不断优化。
(叁)满足了“千亿成链、百亿成群”的现代产业体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佳木斯市聚焦打造千亿级农副产物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百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百亿级林木造纸产业集群、百亿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集团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与20余家行业龙头公司共建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畜牧兽医、智能装备制造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与100余家公司共建财税运营、汽车技术、创意设计、智慧建筑、幼小教育、智慧处理、养老护理等七大专业群,精准对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4大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群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满足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行业公司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极大地提升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自集团组建以来,共培养全日制毕业生9万余人,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人才达到35万余人,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与技术支撑。集团成员院校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1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省级高水平学校1所,省级双优学校1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优质专业3个,省级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二、主要做法
(一)牵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高地工作
集团牵头完成高地方案与任务清单编制工作,2022年共完成42项建设任务,参与工作占比达到70%,是高地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同时牵头完成《佳木斯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22-2026 年)》编制工作,助力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二)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聚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牵头组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联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课程思政教育联盟主要发起者。为全省现代农业、创意设计产业校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2023年4月22日黑龙江省新引擎产业“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集团召开,聚焦生物经济、冰雪经济、数字经济、创意设计四大现代经济新引擎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助力赋能。
1.以学徒制为抓手,以订单班为载体,服务产业高端、高端产业
集团理事会成员中有世界500强公司10家、国内500强公司20余家。先后召开域内规上公司、中小微公司座谈会5次,200余家公司代表参会。通过现代学徒制为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公司培养700余人,通过公司新型学徒制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2619人,目前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天象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口腔义齿、数控技术订单班10个。精准对接公司需求,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秉持政策性、非政策性培训两条腿走路,构建“二+叁+七+狈”培训体系
集团坚持政策性和非政策性培训并重,巩固传统行业培训,锚定新兴产业培训,探索新职业新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七大群体培训;与域内县区政府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借助培训、继续教育学院优势,针对区域产业相继开展了公司员工、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电商、网红、农机维修等7个类别36个专业各级各类培训,同时还承载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安全生产培训、建筑领域培训和特种行业培训工作,赋能黑龙江东部地区技能社会建设。
叁、特色与创新
(一)坚持实体运行底色,彰显法人身份优势
集团自组建之日起就厚植实体运行的基因,佳木斯市编制委员会认定佳木斯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集团拥有可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权,有事业单位独立核算权。市委编委批复成立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是市委派出的职业教育协调议事机构,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统一管理集团所属的佳木斯技师学院、职业学院等单位。技师学院、职业学院主要领导由省委组织部任用,两个学院配有四个副厅级岗位。在实际运行中, 法人身份所带来的优势不断凸显,最重要的是合理划分和界定市政府相关行政机关和职教集团的职责,集团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教育局和人社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对相关业务工作对集团保留指导和建议权。这样就破解了多头管理的难题,使得集团具有了法定独立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身份和资格,并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集团对成员单位具有相应的人事管理权和明确集团的产权管理权。这为集团实体运行打下坚实基础,使得集团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二)形成“一体两翼”的实体性治理模式
在实践中,佳木斯职教集团管理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处于核心地位,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是两翼。管委会依托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开展具体工作。其中,佳木斯职业学院是佳木斯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佳木斯技师学院是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体两翼”实体运行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以学历培养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技工教育和谐共生融通发展,双向赋能,双向壮大,带动集团实体化深入运行, 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协同发展、深度融合进行了有力的尝试与探索, 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
(叁)充分释放双上位管理政策效应
集团依托黑龙江省教育厅、人社厅双上位管理办学优势,佳木斯市政府高度重视集团发展,叁方协同为集团提供教育、财税、土地、资金等优惠扶持政策,先后筹资5亿多元,建设和改造了23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场地、生活服务设施、生产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通过享受双上位管理优势,集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四)资源高度共享,资源规模聚焦效应彰显
通过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147家成员单位可以高度共享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以技师学院口径申请下来的佳木斯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例,基地总投资9000多万元,涵盖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数字化教学中心以及多功能会议远程教育中心等五个实训中心,满足生产性实训、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教师研修、“1+齿”证书考核与培训需求。147家成员单位均可高度共享上述实训中心教学实训资源。
四、实施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应用效果
1.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培育单位、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
2.自成立以来,集团累计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焊接、机电、交通、学前、物流、信息工程、建筑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毕业生3万余人。开展职前教育培训347期,职后培训1181期,累计为社会培训优质技能人才351909人次,其中,政策性培训302242人次,非政策培训41527人次,公益培训4034人次。依托佳木斯社区老年大学,培养本专科养毕业生4775人,开展各级各类培训2500人次。近两年,通过参加集团培训,有467人实现了创业,50400人实现了再就业,1200人实现了脱贫。
3.积极践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工作。集团高职院校成员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技工院校成员采用公司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两种方式与40余家公司共育技能人才,累计培养3400余人。涌现出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季怀波等一批高端技能人才。
4.传承民族文化,积极培养赫哲文化人才。集团开设了民族音乐舞蹈、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服装服饰3个专业,在赫哲族服装、鱼皮画、伊玛勘等民族技艺技能传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示范点、黑龙江省民族服饰创新研发基地、首届赫哲族伊玛堪传习基地、鱼皮技艺大师工作室、赫哲族语言传承基地、首批非物质遗产教育基地。参与创作大型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积极争取《赫哲语整理研究与传承》被列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课题,先后出版了《赫哲语》《赫哲语语法功能词典》《赫哲族语言700句图文点读教材》《赫哲语日常用语800句》,填补了赫哲族语言研究的空白;承接黑龙江省民宗委研究赫哲族乐器 “度其噶”溯源与开发项目,完成2期70余人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致富带头人互联网营销师培训”。
(二)推广价值
佳木斯职教集团全面推广产教融合共同体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有240余家兄弟院校来学习交流集团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资源整合及共享、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公司、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典型做法。这些做法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黑龙江电视台、《麻豆视频app》、佳木斯日报、三江晚报杂志等44家媒体200 余次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