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6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牵手海尔卡奥斯、青软集团、聊城高新区,四方合作投资 1.3亿元,在聊城高端智能制造信息产业园建设了聊城市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充分依托海尔产业优势,通过政行企校多方协同,打造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推广、公共实训、双创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创新中心落成至今已覆盖当地100家公司,已开展学生认知实习和公司员工培训达3000人;同时承接5项工业互联网相关科研试验,提供8项关键技术国产替代解决方案,开展20余个产学研项目,科研竞争实力逐渐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一、实施背景
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产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
聊城工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大类中的32个。但总体上看,聊城产业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亟需工业互联网赋能,亟需更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农牧科技等专业,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6万余人。海尔卡奥斯是全球工业互联网“独角兽”公司,具有多年运营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经验。青软集团具有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多个成功案例。聊城高新区是我市科技型中小微公司的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百万平方米产业新城。“四方合作”具备建设大型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的实力。
聊城市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以服务聊城工业互联网软件公司为基础,面向高校 ICT 专业相关的8个工科专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每年服务学生群体不少于1500人,开展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不少于200场,开展公司委托的技术攻关和产物研发、产线改造服务不少于3家,可以加速实现聊城市新兴产业的扩量提质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做法
(一)政校企行联动,实现多元投入
创新中心由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青软集团和海尔卡奥斯等政校企行四方共建。总投入资金约1.3亿元,其中基础性设施建设约1亿元、日常运行投入合计1000万元、设备投入2000万元。
其中,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建60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及可容纳1500人的配套生活设施、完备的教学办公设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高水平教学团队和价值1000万元的“5骋+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定制验证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链主公司的海尔卡奥斯提供先进技术支持、课程平台和培训包等教学资源;青软集团负责中心运营管理,提供公司师资。
(二)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
为实现创新中心市场化运作,由青软集团注册成立聊城青软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该公司由青软集团负责运营,学校技术参股,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该公司建立健全投资建设、教学管理、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等制度,使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作为经济主体,除了满足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教育需求外,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可对外开展技术咨询、公司赋能、社会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有偿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原有体制不灵活的壁垒,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技术与产业生态优势,引产入驻,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叁)建立混编管理机构,实现公司化管理
创新中心、聊城青软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融合协同发展。创新中心设常务主任1名,副主任2名,技术研发主任1名,创新创业主任1名,聘请专兼职教师10名左右,副高(含博士)以上不少于5人,其中专职人员由聊城青软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负责聘任、考核、薪金方法等管理工作;公司生产实习由相关公司技术副总兼任主任,负责进公司实习实训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和生活安排。
创新中心聘请6名校内外教授和高工组建专家组,组长由校外专家担任,全面负责中心运行目标审核和总体技术把关。
(四)成立产业学院,聚焦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技术工程教育改革,成立聊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学院,着力进行以下人才培养工作:
1.引进海尔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和青软集团成熟的课程体系,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建设的工业互联网方向改造,建设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工业互联网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专业。
2.建设了《制造智能设备单元改造》《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践》等专业理论及实训课教学,《工业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等项目课程。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实施和产业项目导入,使学生在学校就拥有0.5词1年产业项目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4.借助创新中心,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对接公司需求和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典范,为学生创新、教师科研提供助力。
(五)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创新中心秉承“产教融合”“公司化”“市场化”和“应用型”原则,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具体举措如下:
1.基于自身团队及合作公司的研发能力和综合资源,对区域中小微公司进行技术赋能和改造升级。
2.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开展与推广大规模定制示范线,智能家居馆等平台和设备以及场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开展各类服务于社会与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
3.承接各类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开发等课题,以课题组模式开展各类智能制造工程的纵、横向的课题研究与技术转移活动。
4.中心试行开放运营模式,开展对外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的工业互联网等内容的培训业务。
(六)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实习培训体系
聚焦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实践实训,线上搭建两个云平台即教学实践云平台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开发系列培训包,可实现在线理论的培训学习;线下建设一套技术领先的智能生产线,可以实现两种产物的混线生产,一种是工业品的代表齿轮与轴的装配产物,另一种是工艺品的代表智能音响,既可以满足工业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满足参观要求,定制智能音响的礼品。创新中心面向在校学生、教师、公司工程师、公司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和社会再就业人员,根据不同需求,制定了详细的认知实习和员工培训的方案,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体系。
(七)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助力双创教育
整合高新区及聊城市智能制造生态圈中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和相关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通过联合相关工业互联网公司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和人才生态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及学科技能竞赛,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创新创业
“实施效果”与“推广价值”同级;缺少“特色与创新”和学科竞赛导师,邀请公司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为学生深入公司学习提供机会。
叁、成果成效
(一)教育赋能成果
创新中心运行以来,参与制定了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1+齿证书”和“工业互联网预测性维护1+齿证书”标准;编写了通识教材《工业互联网导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开发了《应用机器学习》系列培训资源包;开展行业专家讲座与认知实习活动36场,累计完成工业互联网社会化培训3000人次。
(二)技术赋能成果
创新中心服务于聊城市轴承、化工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为中小公司规划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进行工业互联网赋能。目前,创新中心已对接高新区赋能公司2家,服务公司3家,提供解决方案15个。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团队为乖宝(山东)宠物食品公司提供了基于础叠叠机器人的自动生产制造服务,为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物流管理和运营服务。累计为公司新增效益260万元,降低成本400万元。
(叁)社会反响
创新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待各级政府部门、公司、院校的参观及培训70余场次、近3000人次。省、市各级领导也多次参观考察。2020年9月21日,在2020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上,聊城市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作为典型案例作了主旨演讲和经验分享,受到大会好评。
四、经验总结
创新中心紧跟“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跨地域产教融合平台。在产教融合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区域内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员工,搭建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校内外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培养解决方案,推动开放共享。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技能观摩、技能大赛、实习实训,为聊城市产业升级储备与输送人才。在助力赋能方面,服务于聊城市轴承、化工、农业、纺织、医疗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加快中小公司智能制造转型。
目前,对创新中心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与公司对接还不够紧密,服务学生群体、开展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开展公司委托的技术攻关和产物研发产线改造服务的规模还不够大,与已建成的省级、行业部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还有差距。下一步,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对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要求,制定专项方案,推动创新中心更好发挥作用。
五、推广应用
聊城市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可跨领域、跨行业地进行交互、设计、采购等7大模块社会推广,复制9个行业、20个区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前沿技术, 建设成为区域性、行业性、开放性的工业互联网体验及技术应用服务中心, 赋能区域内行业公司转型升级。
2021年4月8日,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交通职业学院、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等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调研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就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2021年8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专题报道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情况。
总之,通过将核心技术融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