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观察 > 正文

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提质升级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沈会超 李贺伟   来源: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   发布日期:2023-11-07


摘要: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基于“集而不聚、聚而不合、合而不融”的问题,以优化成员单位构成为前提,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协同人才培养、共建师资团队、共建专业和职业培养基地等举措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了“叁型联动、叁位一体、叁层并进”的产教融合特色,取得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职教集团;提质升级;仪器仪表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实施背景

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自2011年建设与运行以来,始终聚焦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龙头公司、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紧密合作,以仪器仪表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己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做出贡献。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职教集团尽管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不断优化,但出现无法有效保障每家成员单位的参与度不够,进而产生利益共享度不高等系列问题,减缓了职教集团发展的步伐。因此,联合职教集团内行业、龙头公司及紧密合作的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成为职教集团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集而不聚、聚而不合、合而不融”的问题亟需职教集团提质增效

截止2018年,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已达到175家,但职教集团紧密合作的20余家成员单位的集聚优势明显,其他成员单位参与度不够,进而产生利益共享度不高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于2019年底借助职教集团理事会换届契机,提出职教集团提质升级,联合职教集团内行业、龙头公司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等50家成员单位,倾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有效解决职教集团困扰已久的“集而不聚、聚而不合、合而不融”问题,更好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仪器仪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2年,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国内公司收入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各个行业也走向了自动化、智能化。高端仪器仪表作为现代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不但是生产公司生产与销售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支撑科研与技术升级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端分析仪器行业还处在发展的阶段, 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上述机遇与新挑战也预示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仪器仪表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仪器仪表行业缺少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行业发展助推效应不足,严重拖慢了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发展。职教集团现有发展能力难以满足高端仪器仪表发展的现实需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仪器仪表产业市场需求亟须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叁)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协调职业院校与行业、公司关系的全新形态,能够充分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成员单位价值观念异质、运行机制低化、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实现从校企单向合作向产教双向融通转变。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教集团的2.0版,旨在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产业转型为起点、以价值认同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和谐共生的深度合作方式和多元化办学模式化,为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并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

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尤其共性关键技术;组织成员单位研究制订并实施联盟技术标准,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话语权;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的知识产权共享;推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试验、实验、生产等环节通用基础设施的共建或共享。

(二)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等新模式在企校两个育人环境中共同培育人才;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标准,根据公司岗位技术要求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共同研发教材,研制推广教学装备;推动建设由学校、公司、科研部门参与的,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开放性公共实验实习实训基地, 促进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健全学生到公司实习实训制度,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叁)开展“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聘请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公司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校企共建公司“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在职教师公司实践;校企共建学校“培训学院”,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加强公司员工职前和职后培训;完善校企双向互聘专家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技术类型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面共同探索、联合推动,促进多方共同发展。

(四)推进专业(群)建设

将公司深度参与作为职业院校新设专业的重要内容;创新专业发展模式,建立专业协作体,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五)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公司技术中心和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公司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定时和不定时地排摸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建立技术需求库,定时召集专家顾问进行破题解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项目申报实施。

(六)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

校企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整合校企资源,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面向行业公司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叁、特色与创新

(一)形成“叁型联动、叁位一体、叁层并进”的产教融合特色

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区校企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了“资源共享型、合作共建型、深度融合型”叁型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叁位一体,“体制层面、课程层面、教学层面”叁层并进的产教融合特色。

(二)形成“一群一园一中心,一专多企一平台”的专业群建设特色

有效实施专业集群建设、对接产业园区、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等举措,推行每一个专业群对接省内一家重点产业园、设置一个技术应用中心的专业建设范式和每一个专业同多家公司合作、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型,形成“一群一园一中心,一专多企一平台”的“叁位一体”专业群建设特色。

(叁)形成“1+N”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大力推行1种通用培养模式+N种成长成才教育模式、掌握1项核心职业技能+N项专业技能、获得1个学历证书+N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1次学习经历+N条就业创业出路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范式,有机结合“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改革试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培训方案,改革实训教学体系,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形成了“1+N”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四)形成“叁师联动、叁能合一”的师资团队建设特色

依托共同体资源,推行教师、技师、工程师“叁师联动”,教育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叁能合一”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形成了“叁师叁能”型师资团队建设特色。

四、实施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技术研发平台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

职教集团通过整合龙头公司、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设了2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11个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虚拟仿真基地5个、公共实训基地4个、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和中试基地1个。其中获评国家校企协同创新中心5个和国家虚拟仿真基地1个,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中试基地获评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凤城市东增铸造有限公司等叁家公司签订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协议。获评教育部“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入围单位,为东北地区唯一入围高职院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00强首批入选院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秀典型案例4个。

(二)共建师资团队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构建专业共同体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网络图,加强交流合作,与行业公司、职业院校共建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和1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主持全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类7个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培育了7支科研创新团队,主持横向课题76项,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叁等奖1项;技术发明专利30项,连续叁年蝉联辽宁省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榜首。

(叁)共建产业学院提升了专业的适应能力

与产教融合型公司共建“仪器仪表产业学院”,并获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兴辽产业学院,并被工信部获批全国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以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为核心组建的专业群获评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辽宁省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立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辽宁省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辽宁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四)校企协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与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协议》《校企合作战略性框架协议》等文件,签订叁方协议、师徒协议。行校企叁方共建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多次研讨明确了学徒制岗位的能力需求,确定了“校企双元、叁驱协动、德技并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标国际,基于OBE成果导向,对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尽其才”理念,创新“1+N”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国际竞赛获奖2项,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17项,省级技能竞赛获奖53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5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9项。录制线上培训资源课程15门,开展省级职教师资能力培训360人次,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试53080人次。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